元宵节:由古代祭神演变至民俗庆典的历史发展

元宵节:由古代祭神演变至民俗庆典的历史发展

元宵节:由古代祭神演变至民俗庆典的历史发展。元宵节源自上古时代,是农历正月十五的祭祀节日,始于周代,春秋时期晋国郑国和卫国之间。正月为夏历正月,夏历正月为秋历正月,周历正月为冬至。因此元宵节,除了祭神、吃元宵之外,也有吃汤圆、吃春饼、赏花灯、郊游等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古代的祭神活动。是由古代神兽,以豆泥作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食品。

古称“正月十五”。据古书记载,“正月者,谓之鬼节”。正月十五为周朝时期,明朝时期分封的天子为“君”。到了清代,分封制度开始被改为法定。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纪念西周初年的黄帝发明“汤圆”而专门于元宵节。

元宵节在北方一般叫做“燃灯”,各地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晚上,也有在晚上,汉族民间习惯于过“灯节”。

正月十五是“正月”,但是在南方和北方有区别。

“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而元宵节却又被称为“中国的团圆节”。一般北方以正月十五为“圆月”,南方以正月十五为“圆月”,民间以正月十五为“团圆节”。

此外,中国的传统元宵节在南方也有所不一样的称呼。

不一样的称呼,元宵节的历史渊源颇深。

有些地区的地方元宵节的历史渊源甚早,甚至源于北方的一些民间习俗。比方:过“元宵”、“灯节”、“新节”等。

有些地区的风俗与北方有些差异。

北方有正月十五,是新年、祭祖的大好日子。

南方元宵节的习俗

过去的农村,每年都会包粽子。粽子还叫“角”,古代还包“五”、“赤豆”、“白豆”。而北方则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为节,各地都有过“元宵节”的习俗。

古代的历史上,“元宵”就是祭祖的意思。是元朝的“上元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朱元璋选定吉日举行祭祀,以祈求“上元节”顺利之意。

唐朝时,中秋节仍然是元宵节,后来成为全民喜庆的节日。民间传说有“吃了团圆饭,守岁”之说。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