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它到底还行不行?
【文章开始】
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它到底还行不行?
你有没有想过,你家楼下那家看起来有点年头的人人乐超市,是怎么在沃尔玛、永辉这些巨头的夹击下活下来的?甚至,它好像还活得...挺有自己的节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点“老派”,但又挺神奇的商业集团——人人乐。
人人乐是谁?它的老底是什么?
说白了,人人乐就是一家从深圳起家,做了快三十年的老牌连锁超市。最风光的时候,它在全国好多地方都开了店,也是能跟外资超市掰掰手腕的本地企业之一。它的核心业务,说白了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大卖场、精品超市和社区生活超市。
- 大卖场:就是那种什么都卖,面积超大,能让你推着购物车逛一两个小时的。这是人人乐起家的根本。
- 精品超市:嗯...这个定位有点意思,试图卖点更高端、进口的商品,吸引消费能力更强的人群。
- 社区生活超市:这个我觉得是它最近几年比较重点的方向,就是把店开在小区旁边,更贴近日常,买点菜啊、日用品什么的更方便。
但这里有个问题:人人乐的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是价格?还是服务?或者是别的?
说实话,论价格,它可能拼不过线上电商和某些巨头;论服务,好像也没到让人惊艳的地步。但它有个挺大的价值,就是占据了城市里一些挺好的位置。很多店开了十几年,甚至更久,周围的居民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这种“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护城河。不过话说回来,光靠吃老本,这护城河能撑多久呢?
它曾经差点没了,又是怎么缓过来的?
这里就得提到一个关键转折点了。人人乐有过一段特别难的时期,连续亏了好多年钱,眼看着就要不行了。然后,在2019年底,一家叫曲江文化的国企成了它的新主人**。
国企接手,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你可能会问:国企的入场,是救命良药还是… 呃,换个活法?
-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钱的压力小了很多,有了靠山,不至于因为短期亏损就资金链断裂。其次,资源可能会更多,比如在一些政策扶持、项目获取上可能有优势。
- 但挑战也同样存在:国企的风格和原来市场化打拼出来的零售业,能不能完美融合?决策会不会变慢?创新的劲头会不会减弱?这个… 具体怎么磨合的,咱们外人还真说不清,可能只有内部人才知道。
所以,国资入主或许暗示了人人乐避免了最坏的结局,但它是否找到了最好的出路,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面对电商冲击,人人乐在干嘛?
这不是人人乐一家的问题,是所有实体超市的共同难题。但人人乐的反应… 嗯,有点慢,也有点挣扎。
它肯定也试了线上,比如搞自己的APP、和小程序、接入第三方平台(美团、京东到家之类的)。让你在线上下单,然后送货上门或者到店自提。
但你说它做得好吗?这个我真不敢说,至少从我个人的体验和周围人的反馈来看,它的线上存在感远不如盒马、叮咚买菜,甚至不如永辉。用户体验、商品丰富度、配送速度,好像都差那么点意思。这可能是因为基因问题吧,一家做了几十年线下生意的公司,要彻底转向线上,难度超乎想象。
不过,它也在尝试别的新东西,比如:
- 会员店:跟着山姆和Costco的热潮,也试水做会员店,但这个模式对供应链、自有商品能力要求极高,人人乐能做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
- 强化生鲜:这是实体店对抗电商的最后堡垒之一,人人乐也在加大这块的投入。
所以,它的未来到底在哪?
聊了这么多,人人乐的未来之路会怎么走?我觉得吧,它可能很难再变回那个全国性扩张的零售巨头了,更现实的路径是:
- 做深区域市场:别老想着全国开花了,就把在优势区域(比如华南、西北一些地区)的门店做精、做深,服务好周边的老顾客,变成他们离不开的“社区伴侣”。
- 找到差异化:拼价格是死路一条,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生鲜做得特别新鲜?熟食做得特别好吃?或者服务特别贴心?总得有个让人非来你不可的理由。
- 玩转“线下体验”:这是线上永远无法替代的。把超市变得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 maybe 增加一些餐饮区、互动区,让一家人愿意周末来这待上一会儿?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执行起来需要巨大的创新和投入。
其实吧,像人人乐这样的传统商超,处境真的很尴尬。前有电商堵截,后有新零售追兵,自己船大难掉头。它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传统行业如何在新时代转型的样本,挣扎、尝试、迷茫、坚持,这些它都有。
最后说句实在的,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其实不在乎它的股权结构有多复杂,转型战略有多宏大。我们只关心:它家的东西好不好,价格便不便宜,下次买菜方不方便。如果能把这些最基础的事情做好,它也许就能找到自己活下去的空间。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