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货币供应概念及计算公式
货币供应量计算公式
货币供应的计算公式:M=B×K。M表示货币供应。中央银行发行的信贷是银行体系拓展信贷、生成派生存款的基础,故称之为基础货币,涵盖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通常用b来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率取决于商业银行需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总额的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还有需转化为现金及金融存款的货币结构比率等。此倍率称为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通常用K来表示。
货币供应量属于流量还是存量?
属于存量。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而非流量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间点的变量,而非某个时间段的变量。货币供应可划分为狭义货币供应和广义货币供应。狭义上包括流通中的纸币、硬币和活期存款,它们是货币供应的重要部分。广义上,货币供应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包括储蓄债券、定期存单和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资产。
如何计算货币供应量及所用公式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粗略计算,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等数据。
扩展资料
货币供应量指在一国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存量。货币供应量可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M0、M1、M2、M3、M4等。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
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多次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存款货币,使其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中央银行通常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供给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