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卫视《天生我材》为何让人越看越上瘾?
湖北卫视《天生我材》为何让人越看越上瘾?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本来只想看五分钟电视,结果抱着遥控器把《天生我材》从头看到尾,连广告时间都舍不得换台?这节目到底有啥魔力,能把人拴在沙发上动弹不得?
一档"不正经"的人才秀
说真的,第一次看到《天生我材》这个名儿,我还以为是那种严肃的职业技能大赛。结果点开一看——好家伙!大妈用拖把写毛笔字、农民工玩转3D建模、退休老师发明自动喂猫机...这哪是比赛啊,根本就是民间高手的狂欢节!
节目组最鸡贼的地方在于:
- 把海选现场设在菜市场/工地/广场舞场地
- 评委席经常出现煎饼摊主和快递小哥
- 晋级标准不看专业度,就看"脑洞有多大"
为什么我们爱看"土味天才"?
这里有个特别反常识的现象:明明现在各种高大上的选秀满天飞,为啥偏偏是这些穿着解放鞋的素人更抓眼球?我琢磨了半天,可能因为:
- 真实感暴击:选手紧张到同手同脚的样子,比训练过的偶像真实100倍
- 意外性满分:永远猜不到下一个出场的会掏出什么神奇发明
- 代入感超强:看着菜场张阿姨都能逆袭,觉得自己也行(虽然99%的人回家继续躺平)
不过话说回来,节目里有些民间发明其实根本没法用...比如那个用洗衣机改装的炒菜机,据说把评委的裤子都染上了辣椒油。但偏偏就是这种笨拙的尝试,反而特别打动人心。
导演组到底在玩什么套路?
跟制作组的朋友聊过,他们透露了几个骚操作:
- 故意保留选手的方言口音(据说有个恩施大叔的"搞么斯"成了年度热词)
- 把失败镜头剪进正片(比如选手把道具搞炸了的画面)
- 让评委和选手battle才艺(有次被广场舞阿姨教做人)
这些操作或许暗示:观众早就不吃"完美人设"那套了。现在大家就想看真实的翻车现场,看普通人突然发光的瞬间。
那些爆火选手后来怎么样了?
这里要打个脸...虽然节目效果炸裂,但很多选手赛后其实挺难的。比如:
- 用挖掘机开啤酒瓶的大哥,现在还在工地搬砖
- 发明"防瞌睡司机帽"的学生,专利至今没卖出去
- 倒是几个广场舞阿姨组了女团,商演接到手软
(具体商业化运作这块我不太懂,有业内人士欢迎补充)
这节目给普通人什么启示?
看完三十多期,我总结出个歪理:在这个时代,怪才比全才吃香。你不需要样样精通,只要把某个奇葩技能点到满级——哪怕是能用脚趾头绣花呢?说不定哪天就被节目组挖出来了。
当然更实在的收获是:
- 学会用垃圾桶做航模的野路子
- 记住千万不要和广场舞大妈PK
- 发现自家楼下修车铺藏着民间科学家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