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麦文化:一家出版公司如何玩转年轻人的心

果麦文化:一家出版公司如何玩转年轻人的心

【文章开始】

你知道吗?就在你刷手机的时候,有家出版公司悄悄卖出了上百万本书。不是靠打折促销,而是靠一群"自来水"读者自发安利。这就是果麦文化,一个把出版玩成"粉丝经济"的狠角色。


一、果麦到底在卖什么?

表面看是卖书,实际上卖的是"社交货币"。当你在朋友圈晒《小王子》果麦版时,买的不是童话,是那个烫金星空封面带来的点赞量。果麦最擅长的就是把经典作品重新"包装"成年轻人愿意拍照分享的样子。

  • 经典书+高颜值设计=拍照道具
  • 名家译本+手写体批注=知识人设
  • 限量编号+文创周边=收藏价值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玩法真的能长久吗?我们接着看。


二、爆款公式:三分内容,七分运营

果麦的编辑部可能是最懂抖音算法的图书团队。他们做书像做网红产品:

  1. 选品玄学:专挑能引发话题的,比如《浮生六记》这种"古人撒狗粮"的题材
  2. 视觉轰炸:封面必须能在手机小图上跳出来
  3. 埋梗高手:内页设计彩蛋,让读者有"挖宝"的快感

有个典型案例是《诗经》果麦版,他们把"窈窕淑女"翻译成"漂亮小姐姐",结果被骂上热搜——但销量翻了五倍。这操作你说骚不骚?


三、文化生意还是粉丝生意?

这里出现个有趣矛盾:果麦既标榜"传承经典",又疯狂迎合快餐阅读。他们或许证明了传统文化也能有"爱豆体质",但具体怎么平衡深度和流量,这个度其实挺难把握。

最近推出的"地铁读诗"系列就很典型:
- 上班族能五分钟读完一首
- 每首诗配二维码听朗诵
- 但被专家批评"碎片化经典"


四、你不知道的果麦暗线

除了看得见的爆款书,他们还在布更大的局:

  • 影视化埋伏:买断多个作品影视改编权
  • 知识付费试水:买书送课程已成标配
  • 线下体验店:杭州的果麦书店能喝到"张爱玲同款咖啡"

(突然想到个问题:这些咖啡到底好不好喝?有喝过的朋友评论区说下)


五、争议与挑战

当然也有人吐槽:
- "过度包装像月饼盒"
- "同一本书换封面反复出"
- "轻型纸用久了会发黄"

特别是最后这点,轻型纸虽然让书本更轻便,但确实存在保存问题。不过对于当代人来说,可能书还没变黄就先在搬家时扔掉了?(扎心了)


六、未来会怎样?

果麦现在面临的最大考题是:当所有出版社都开始学他们做高颜值书时,护城河在哪里?最近他们在尝试的"作家经纪"业务或许是个方向,但具体能做成什么样还不好说。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