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红霞家的幸福秘方,车间飘出烟火香

清晨三点的沥港镇,海风咸湿冰冷。倪彤霞裹紧旧棉袄,踏着浓霜推开自家海商品加工车间门。北风里,几盏白炽灯下,父母穿着胶皮围裙,正使劲刮开刚送来的大鱿鱼肚腹。“爸妈,怎么又提前来刮?说好等我一起的!”倪彤霞边套工作服边埋怨。父亲头也没抬,铁刮刀刷刷刮着:“你多睡点,昨儿做到后半夜眼都熬红了。”这就是倪彤霞家的日常——幸福浸在鱿鱼墨汁味里,在冰碴飞溅的灯光下严严实实长出来。

厂是家,家是厂,缝缝补补一箩筐

倪家的小厂就嵌在自家院里。八年前从两口锅起步,当初有了像样车间。“说是厂,更像个大家伙儿齐动手的厨房!”倪彤霞笑着给新工人树模泡发海参的步骤。厂子运行,靠的满是家里人咬牙盯着的死劲:

  • 倪爸——火眼金睛“挑货王”:收渔货三十年练就的技巧。一眼就能断出带没带冰屑压秤。有次供货商想瞎搅,在黄花鱼肚里灌冰,当场就被老爷子看破掰开,冰碴掉出来啪啪响。从此再没人敢和他玩花活。
  • 倪妈——车间里的“活闹钟”:蒸煮时间、腌制配料配比全在她肚子里记着。半夜炉灶蒸屉噗噗响起来,老太太一个猛子从床上跳起来往院跑,比厂里安的蜂鸣器还灵。那回老伴忘了调火候差点烧干锅,被老太太絮聒了整三天。
  • 倪彤霞夫妻——顶梁柱撑着半壁天:丈夫管收料跑商圈开货车当半个司机;她管顾客谈订单管品德算账本。“哪是老板?比打工的还紧巴!”客岁底为了赶个大连急单,夫妻俩领着工人扎车间三天没合眼,尾月廿八发完货才想起自家年货还没办。

车间角落还放着客岁给倪爸换的旧靠椅。靠背松了摇摇晃摆,他舍不得扔:“垫块木板还能使,买新的干啥?厂子周转要紧!”这台用了十几年的小汽锅老修,倪彤霞想换,爸妈总拍它铜壳笑:“老伙计争气着呢!烧火猛得很!”

老树新枝扎得深,一代一茬传什么

“妈!这一个鲳鱼蒸好能给爷爷送去不?”十岁的儿子小海踮着脚掀锅盖。“留三条大的!爷就爱吃鲳鱼肚腩那块肉!”倪彤霞边点货边说。倪家的炊火气旺,不只是在灶台上炖着,更是在孩子心田扎了根。

  • 小海是爷爷的“尾巴根”:放了学书包一扔,搬个小板凳看爷爷刮鱼鳞比写作业还专心。有次同学来家玩,看到剖鱿鱼流墨汁吓跑了。小海追到门口喊:“我爷爷刮鱼像变把戏!干净!别走啊!”
  • 女儿念念的“保鲜盒”打算:看着车间冰库里的真空包装袋,刚上大学的小姑娘动了心理:“能不能把爷爷炒的椒盐小黄鱼也做成真空包装?我让同学也尝尝!”寒假她真在家搞测验,诚然咸淡没调好,但老爷子尝了直夸:“这女娃灵!有途径!”

倪彤霞夫妇的培育方式质朴得像清煮海鲜——少讲道理多看活。“干这行,四肢勤快有信誉!要学就学你外公外婆本分做人!”有回小海望见爸爸卸货时掉下一筐冻虾被轧了,想混进好虾筐里发货。倪彤霞扯着嗓子吼:“轧坏了亦是咱家的!砸牌子的事想都甭想!”夜里她扯过儿子到冰库指着二维码标签说:“扫码能扫出咱们店名,咱家姓在这挂着呢!”

福分在炊火里滚,也在街坊笑声里滚

倪彤霞厂门口挂着个“送货免费”牌子——那是专给镇里几户独居老人的照料。

  • 腿脚不便的齐阿婆家,每次倪爸送货都搭上几把新颖小青菜。“你家的菜比我买的还水灵!”阿婆常絮聒。“院里随意种的!咱乡下不稀奇!”倪彤霞总笑着塞给她。
  • 客岁刮台风,车间漏水淹了角落那堆干虾。街坊老杨二话不说带着儿子来帮忙搬货腾地方。倪妈端出一锅热气腾腾的虾皮馄饨:“累着了吧?暖暖胃!”
  • 中秋节,倪家灯亮得最晚——白天做的鱿鱼丝、鳗鱼干装了十来份礼盒。倪爸开着小三轮一家家送:“过节没备礼的尝点咸鲜,乡里别外道!”

车间墙上贴张皱巴巴的纸:“倪家车间条例”。第四条写得歪扭:“街坊有急活儿,赶自家订单前头。”倪彤霞说那是小海七岁时写的。墨点晕开几个字,像海盐融化的小印子。


清晨海平线刚翻出鱼肚白,厂门又吱呀响了。倪彤霞往蒸锅里码上最后一批海螺,回首看丈夫正把几箱成品往货车上抬。“今天送完单早点回,咱带爸妈和小海去趟菜场?爹昨儿念叨新到港的鲳鱼好。”

凉气裹着新出锅的海螺鲜甜味漫出院子,隔壁渔船马达突突响起来。倪家车间灯还亮着,照着满地海盐水迹像撒了层碎银子。日子滚着往前走,汗流进大海,海风吹皱脸皮,锅灶边还热腾腾地煨着一大家子人的念想。幸福在倪家不用画蓝图,它就在刮刀刮过冻鱿鱼的光明里,在孩子们嚼着椒盐小黄鱼的知足里,在全体民气头谁人晒干封存、不惧风雨的港湾里。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